如何寫出一份易讀的學習歷程檔案01~簡明扼要的文字表達是撰寫易讀學檔的基本能力
簡明扼要的文字表達是撰寫易讀學檔的基本能力
最近大量的看學生的歷程檔案作品,很多元很開放,許多我從來沒想到的,都成為了學生學習的養份。這絕對是學習歷程檔案的好處之一。看了許多作品後,開始變得沒有耐心,因為文字實在過於浮爛,有太多的口語用詞,一直出現。我開始想像,學生在做這個檔案時的畫面,腦補學生的心情。想來學生也很受折磨,想要快點完成,才能真正的放寒假,放肆的玩。或著,學生很興奮,完成一件作品後,迫不急待的交給老師,希望老師審閱後能立刻給予回饋,這樣才能再修改作品,精益求精。我不知道是那一種,只知道自己愈來愈沒有耐心,必須時時提醒自己:「這是這位學生的第一件作品...」。
以下是一位學生和我對話後修改學習記錄,大家先看看在每一次修改中,有什麼不一樣?
原始資料的第一段
學校安排了一個叫做微課程的課,而我選的是醫學與科技,這個課程顧名思義就是要打醫學的知識與現代科技發展結合,所以她主要是在解紹一些產品或是輔具來幫助患有疾病的人,也因這課程讓我認識了中山醫學大學視光系的老師,而視光學系又有分鏡片研磨及鍍膜學、眼視光初檢技術、隱形眼鏡學、配鏡學、視光儀器學、雙眼視覺學及低視力矯正概論等等。其中有些工作是我第一次知道有這種職業及工作,這工作一般來說是在幫助患有眼睛疾病的人,藉由特殊鏡片來做矯正或是輔助,所以他的課讓我更了解自己眼睛有哪些問題。
第一段第一次修正後
在微課程中,我選了醫學與科技,課程內容為醫學的知識與現代科技發展結合,因此介紹一些產品與輔具來幫助患者。這門課程讓我認識了中山醫學大學視光系的老師,學生會學習分鏡片研磨及鍍膜學、眼視光初檢技術、隱形眼鏡學、配鏡學、視光儀器學、雙眼視覺學及低視力矯正概論等。其中有些工作是我第一次知道有這種職業及工作,這些工作旨在藉由特殊鏡片來做矯正或是輔助眼疾患者,所以這門課讓我更了解自己眼睛有哪些問題。
第一段第二次修正後
在學校所提供的22門微課程中,我選了醫學與科技這門課,課程內容為醫學知識與現代科技發展的結合,課程中介紹一些產品與輔具來幫助眼疾患者。這門課程讓我認識了中山醫學大學視光系的老師,以及視光學系學生必修課程部分內容:分鏡片研磨及鍍膜學、眼視光初檢技術、隱形眼鏡學、配鏡學、視光儀器學、雙眼視覺學及低視力矯正概論等。
在學習中我第一次認識到視光產業鏈中的職業及工作,例如藉由特殊鏡片來做矯正或是輔助眼疾患者。這門課讓我更了解自己眼睛可能有哪些問題。
第一段第三次修正後
在這份報告中,我將選修「醫學與科技」微課程的學習,簡要說明並進行反思總結。針對眼睛的構造進行深入了解,針對眼疾患者治療時使用的輔具親身嚐試。
學習後,我認知到:
(1) 珍惜身體的每一個部件。
(2) 用友善的眼光善待他人。
(3) 房子裡的大象需要更多的探索才知窺知全貌。
在學校所提供的22門微課程中,我選了醫學與科技這門課,課程內容為醫學知識與現代科技發展的結合,其中介紹一些產品與輔具來幫助眼疾患者。這門課程讓我對中山醫學大學視光系有了初步的認識,主要方向為視光學系學生必修課程部分內容:分鏡片研磨及鍍膜學、眼視光初檢技術、隱形眼鏡學、配鏡學、視光儀器學、雙眼視覺學及低視力矯正概論等。
在學習中我第一次認識到視光產業鏈中的職業及工作,例如藉由特殊鏡片來做矯正或是輔助眼疾患者。這門課讓我了解自己眼睛可能有哪些問題,以及與背痛的關聯,促發我透過姿勢調整來緩解背痛,規劃每日運動來強化骨骼生長。
第一次修正,主要是修改錯字。第二次修正,把課程內容介紹與學習結果分不同段敘寫。第三次修正,把整份學習歷程檔案的內容摘要先放在第一段,然後才接第二次修正的內容。其中,最後一句要加上這個學習的未來規劃(行動方案),才有學習延展性。
這些修正,都是和學生在LINE上討論後,由學生自主修改。老師主要的工作是促進「條列式開頭敘寫」、「分段說明」、「刪除口語化用字」等簡明扼要的文字表達呈現,而我認為,這是讓學生自己和讀這份作品的人更有「耐心」的方法之一。
語言是高中學生必修科目,包含國文、英文與數學,國文與英文培養學生對文學與文化的理解,並嚐試創作來轉化所學,情理法兼具。數學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,對語法的訓練是潛移默化的。三個學科缺一不可,是學會精準表達的基石。
當學生習慣把抽象概念用符號表達,對精準表達的掌控也就愈加靠近。科學內容的描述,恰是精準表達的最佳示範。
PS. 非常佩服國文英文老師要審閱作文、負責甄審的大學教授要大量閱讀備審資料。......如何維持「耐心」呢?
光鴻:
回覆刪除負責甄審的大學教授要大量閱讀備審資料......如何維持「耐心」呢?
通常教授沒有耐心看完,有些甚至請研究生篩選。教授說:「 不要再寫小時候成長、家庭背景了,你只要告訴我,你具備什麼能力、成就,可以來讀我這個系。」﹙這是清大某副教務長說的﹚
至於我審閱作文,當然鉅細兼顧,不能辜負學生的每一篇文章啦!好的文章我還一一打字印出,給全班觀摹共賞析,並請他們發表好在哪裡、哪些還可以更好、我從中看到什麼、如果是我會怎麼寫……
有時會印某同學的作文﹙徵得本人的同意後、或是隱去姓名、或是隱去姓名交換班級﹚給每個學生,請他們修改。
有時候兩個班學生的作文交換互改,每個人改好後,傳給後面的同學,後面的同學再改,改好再傳後面……如此運作,每個學生至少看七篇別人寫的文章,也同時看到別的同學批改同一篇作文的意見。
此種寫作教學模式,重點在於讓學生切磋觀摹。看了別人的文章後,他們會興起:「原來這樣的作文,可以這樣寫哦!原來別人是這樣的思考結構哦!」等等的想法,從而提昇他們的寫作能力,打開他們的眼界。
我想,表達力也在其中磨練出來了。
身為高中教師,每次看學生的學檔作品,都不見得有耐心,更何況是大學負責書審的教授,相對要看到的學檔作品數量,數十倍計。學生能否在作品的前1~2頁,透過有效的Infographic logic(資訊圖表邏輯)來呈現作品的亮點,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。
刪除